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全球50岁以上老人中。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受到骨质疏松威胁。我国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多的国家,总数超过9000万。
生活中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的不良因素有哪些呢?
一、骨架较小
天生骨架小的人,骨骼的总质量自然不高,可以流失的骨质也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骨架大的人就不会骨质疏松。到35岁左右,人体的骨密度达到最高值,也就是“峰值骨量“。此后,骨质开始流失。流失速度因人而异,受遗传基因、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等因素影响。
二、节食减肥
现在很多女性追求身材苗条,不断的减肥,导致身材过瘦,各种疾病接踵而来。美国最新的研究发现,瘦女人髋骨骨折发生几率比标准体重的女性要高1倍以上。这主要是因为体内雌激素水平不足,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不利于增强骨密度,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还因为节食后很少吃主食和肉类,最多吃些鱼肉和鸡肉,每天只用蔬菜和水果打发自己,钙的摄入少。另外,骨骼强壮离不开体重的作用,偏胖的人由于要承受身体的重量,骨骼平时就得到了锻炼。
专家认为,人体有适当的脂肪,雌激素也会相对较多,从而增加人体对钙的吸收,促进骨形成,防止骨质疏松。
三、缺乏运动
现代人以车代步,上下楼以电梯代楼梯,以电话联络代替登门造访,可能因“习惯性缺乏运动“而导致日后骨质疏松。拒绝日晒也是因素之一,在日照不足的国家,骨科病的发病率也较高。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细细胞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早期骨质疏松可能不引起任何症状,当骨钙丢失较多时,才陆续出现腰痛、腿痛、睡觉时小腿肚抽筋,出虚汗和全身骨骼疼痛等。
现在尚无安全有效的方式使已疏松的骨骼回复到原有的高品质,因此预防最重要。运动比单纯补钙更重要。临床研究表明单纯补钙既不能明显增加骨密度,也不能改善骨质量,而经常运动者因骨头得到硬力刺激,常常可获得较好的骨质量。
四、饮食习惯
饮食上注意多喝牛奶、虾皮、豆制品、小鱼等;不偏食;增加肉类和蛋白质摄入;不吸烟、不酗酒,不过多地喝咖啡和浓茶。
专家分析,在临床统计上,确实发现大多骨质疏松患者都要吃得咸、口味重的通病,而盐分中的钠是导致人体骨质流失的杀手,人的肾每天会将代谢过的钠离子随着尿液排到体外,每排泄一定量的钠离子,会有相应比例的钙离子同时流失。
五、特殊时期
1、因疾病绝经或生理绝经后的女性。
2、准妈妈要预防骨质疏松。
3、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垂体泌乳素瘤、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
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
5、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肾性营养不良的患者、肾透析患者。
6、胃肠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大部分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以及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
7、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
8、各种原因导致的偏瘫、截肢、运动功能障碍等。
9、器官移植术后患者。
10、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化疗药、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的患者。
六、家族影响
青年人的遗传因素对骨矿含量具有较大的作用,而老年人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白种人、黄种人比黑人更容易骨质疏松,即使生活条件、身体状态、环境因素相近,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两个人,其骨质疏松的发生和程度也有差别。
另外,2种骨代谢疾病均与遗传因素有关,进一步说明骨质疏松症与遗传基因有关,一种是骨形成不全症,另一种是高胱氨酸尿症。
因此,在诊断骨质疏松症时要重视追问患者家族遗传史。
(局服务保健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