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金秋风韵 > 养生保健
你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吗

来源: 服务保健处 时间: 2015- 12- 14


  

  不管你乐意与否,生活中的各种心理暗示比比皆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别人施加的,也有自己给自己的,有强加而来把你洗脑的,也有潜移默化悄悄渗透到你心里的—你肯定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被暗示?

  你容易被人“洗脑”吗?

  伸出双手,竖起食指,手掌紧扣慢慢举到眼前,而后食指用力分开,眼睛盯着食指的缝隙—你会发现什么呢?

  张开的食指正慢慢向中间合拢,你也可以再将食指分开,多试几次。

  说明:双手食指合拢速度快的人,对于催眠的感受性越好,性格中感性成分多,且容易受到他人的心理暗示,反之,合拢速度稍慢的人,则对催眠和暗示的感受性略低,人也比较现实、理智。

  只信专家的话?

  有个朋友流鼻涕、嗓子痛,你告诉他这是感冒,可他偏偏不拿你的话当回事儿,而是到医院挂专家号,开了200元的感冒药才踏实。你别觉得不甘心,因为你不是大夫,没有专家的头衔,而且没穿白大褂。这就叫权威效应,是促成心理暗示的关键,专家本身就是一个暗示,其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很简单—谁是专家,我就听谁的。专家、大师、领导—当你被这些光环般的头衔晃得找不着北的时候,暗示便已经开始了。容易受到权威效应暗示的人,大体可能有以下2种情况:

  1、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受到了太多的教化和管束。

  2、自我不够强大。

  心理暗示是与非?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自我”本身就是一个被外界和自身不断定义的过程,而这些“定义”大都来自他人的心理暗示或是自我暗示。我们因为接受了“暗示”,便相信自己就是这样,并且成为今天的样子。每一个根植在你心里的暗示,都是自我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自身成长的局限。

  我们很难去评价哪些暗示真的对我们的人生有利,哪些会限制我们的人生。这一个个的暗示就像是一句句有关“我是谁”的魔法,正是它们编织起了“我”的人生和“我”的世界。或许你现在善良、平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只是因为当年某个受到你帮助的路人随口说的一句感激之言,从此以后,这一切便深深烙印在了你的性格当中;而你之所以这么优秀、聪明、灵活,可能因为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并接受了那个总是看你不顺眼的老师的一句无心恶语。

  如何远离暗示影响

  有时候我们太过专注一件事物或是一段关系,只会平添紧张。紧张意味着我们将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信息量不够,自我不开放,这便是焦虑的来源。而陷于紧张和焦虑之中,人便会迷茫且没有主见。当然,就会更容易被暗示和自我暗示,错把某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他人之言或是一些自己吓唬自己的想法念头当成目标和救命稻草,上了“暗示”的贼船。

  凡事少一点评判,在需求面前学会放慢行动的速度,多一些观察和沟通,让各自信息自然地流入、流经、流出你的内心,你就是放松的,心便是静的。这时候,并非说你从此对各种心理暗示有了抵抗力,而是多了几份为自己主动做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信或不信,可以随时随地从你的记忆、经历中抓来那些积极的暗示来增加信心和动力,或是干脆一脚把那些消极的暗示就此踢飞。

  “暗示”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都希望不要轻易中招或是被左右,还希望成为暗示他人的高手,控制他人想法,只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是能够通过暗示的方式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高手所用的方法便是—讲故事。

  一个好的故事,不是只言片语,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更何况故事本身就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若是有人想了解你,那么没有一个比关于“我是谁”的故事更能吸引人了。演讲、会议、闲谈—故事适用于任何场所;老板、考官、朋友、陌生人—故事适合讲给那些短时间就想了解你的人,或者你希望对方了解你的人;“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喜欢做些什么”、“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任何一个题材都能成为故事。做有故事的人,你才有聆听者;做有故事的人,世界才会记住你;做有故事的人,你就是暗示和自我暗示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