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发给我一则微信,标题上赫然写着“真相不重要”。看到这句背离常识的话,眼睛一亮,顿生疑窦。
打开一读,原来说的是甲乙两朋友吃了夜宵回家,作为主人的甲朋友拿出两盒鲜奶,分给乙朋友一盒。刚要喝,婆婆忽然喊道:“赶紧吃点东西,不能空腹喝牛奶!”乙朋友正要解释,甲朋友悄悄做了制止的手势,又拿出一片面包,两人撕了一点吃下。老太太见状喜滋滋地忙别的事去了。甲朋友笑着说:“如果老人家能在这件小事上获得成就感,我们又何必告诉她真相呢?真相对她不重要,对我们也没意义,不过是半片面包的事。”
乙朋友恍然领悟!是呀,半片面包算什么,让老人家感受到尊重,那才重要。
这微信可算是微言大义。咱中国的传统道德是“百德孝为先”。如果对父母也不孝顺者,哪还有谁相信他会爱国爱人民?又说“孝顺,孝顺,孝不如顺”!在日常生活中,做下辈的处处顺从长辈,满足长辈获得尊重的心理需求,这要比物质上的关心照顾那种“孝”,来得更重要,更让老人舒心快乐。如果事事都要校真,坚持“讲真相”、“讲真理”,因而在言语上同老人家顶嘴死嗑,那么给长者带来精神上心灵上的伤害,是任何物质上的“孝敬”所不可弥补替代的。
我们偶尔还碰到这样的事儿:某人体检中发现了癌症,医家如实报告了亲属,而亲友、单位领导一商量,为避免患者知道真相带来精神上的崩溃,就故意隐瞒真情,把癌症说成了“炎症”。也听说过,一对病弱的老年夫妻日夜思念着外地工作的儿子,其实儿子已经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亡了,亲人们怕老人家经不起心理打击,就煞费苦心地编织谎言,掩盖儿子已经离世的真相。人们无奈地称此为“善意的谎言”!
谎言前面冠以“善意”的美名,可见谎言有时出于好的动机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像上面说的这两件事,维护真相已显得不再重要了,为争取延长生命和避免当事人“雪上加霜”而撒谎,就成了最合情理的首选。这种善意的撒谎至少不给任何人带来危害。此时如果亲友中有人跳将出来说:“那样做不实事求是”,“我们不能用谎言掩盖真相”,这不被人耻笑为书呆子、傻瓜蛋那才怪呢!
掩盖真相,终究不是光明正大的事,然而有些却成了千古美谈。君知否,当年楚庄王一次在宴请群臣时突遇全场烛没灯熄,有一大臣酒兴发作,趁黑灯瞎火之际调戏了楚庄王身边的一美女,这美女一伸手扯下了那位大臣的帽缨,即要楚庄王亮灯以暴露已无帽缨的那位不轨大臣。楚庄王却认为酒醉失礼在所难免,说“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他不愿为这事而让那大臣当众受辱,就马上命令群臣都把帽缨摘下来,一醉方休,然后重新点灯,接着喝酒,尽欢而散。三年后晋楚交战,那位大臣为报楚庄王庇护之恩,五场战斗中都冲锋在先,奋勇杀敌,在击败晋军中立下了大功。楚庄王的掩盖真相,反映了他的大度、睿智、爱才和果断,后来楚国代晋而起,成为霸主,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老子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警语,郑板桥有“难得糊涂、糊涂难得”的感言。这二位高人的话,导出了人生的辩证法和处世的诀窍。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其实“难得糊涂”中蕴含的学问,要比“世事洞明”来得更深邃,更智慧,更棋高一着。在许多情况下,事事都“明察秋毫”,都要说穿“皇帝新衣”里的秘密,反倒是不合时宜于事无补,且人人敬而远之,因而终究也成不了大气候。
话得说回来,除了“善意的谎言”,任何恶意的谎言,都会给个人或社会、国家带来危害。因而隐瞒实情、歪曲真相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做学问,攻科研,也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造假,当以探索和维护真相、发现和捍卫真理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这是学人应该有的风骨!商讨国是,治理社会,处理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都得以尊重客观实际情况为前提,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公理法理,这乃是最基本的官德;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纷争纠葛,则必须在维护真相的基础上,以坚持公理法理为唯一标准,不容许篡改历史、歪曲真相和搞双重标准。
嗟乎!掩盖真相竟有善恶之别。面对浩渺广远变幻莫测的宇宙,身临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世界,哪有万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真理。应对天下之事,大至国际问题,中至国内问题,小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铁定的公式,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能是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制宜,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有原则性还要有灵活性,择其利大弊小者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