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季心理养生
在春天,我们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即俗话所说的“春困”。然而,春天是万物生发、生机勃勃的季节,人要顺应自然,就应该心情愉快,让内心充满盎意的春意。春天的心理调养,重点放在一个“生”字上,我们要让自己的心绪与春光一起生发,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使得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在春天我们应该穿轻盈的、富于朝气的春装,闲暇时到郊外去旅游,让春风拂面,春花养眼,感受春天的气息,这些都有助于调节情绪,让自己的心境与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协调同步。
2、夏季心理养生
在夏天,天气炎热,我们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但是,夏天也正是自然界万物繁茂成长的季节,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让心态与夏天的繁茂成长之势相协调。古人早就提醒人们,不要因天气炎热而厌烦,要使精神饱满、情志充实而欢愉,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以免心境焦躁不安而易于动怒。在夏令暑蒸气耗的季节,若能自我调整出这样愉悦、舒畅的心境,显然是有利于身心保健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如果整天在空调的环境中、喝着冰镇的饮料,是体验不到夏天的繁茂成长之势的。我们一定要留出适当的时间去真正地感受夏天,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
3、秋季心理养生
每到秋天,万物呈现出萧瑟的景象,由初秋的凉风到深秋的落叶,我们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古诗中,有许多“悲秋”的诗作,现代人对此也有心理的共鸣。然而,秋天是自然界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的季节。顺应自然,我们在此时应保持情志的安宁,可以减缓秋天的萧瑟之气对于心理的负面影响,避免抑郁心理。此外,我们应该多从美好的一面看待生活现象,也有利于克服抑郁。
4、冬季心理养生
在冬天,万物蛰藏,我们也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相应的心理养生方法。古代养生学提倡,冬天人要讲究“伏藏”,应该避免过度的劳作,所以提出“待天亮有日光照耀时起床”。当然,对于今天的上班族而言,这样做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到让心情尽可能保持沉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让心情尽可能保持沉静也是有益的。
如今,现代人的生活起居偏离了正常的时间节律。特别是夜间过度兴奋的情志状态,包括经常性的彻夜上网、过度的夜生活等,对于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上,“顺时调神”的心理养生方法受到历代医家和养生家的推崇和具体运用。时至今日,这一心理养生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