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金秋风韵 > 养生保健
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

来源: 老干部薄振东 时间: 2014- 06- 18


  1、中节与和谐

  中医心理养生讲求“中节”,是适度、不过分也无不及的意思。中节适度的原则,体现在心理养生的诸多方面。情绪、情感要讲究中节适度。喜怒哀乐本身都是人之常情,人在生活中,谁都会有喜怒哀乐,适度的喜怒哀乐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喜怒哀乐过分了,就会损伤身体。又譬如七情中的“思”。要有所思有所虑,如果没有思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吃饱饭就混天黑,那当然不行;但也不能思虑过度,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脾,进而还会累及其他脏腑。现代医学临床研究也表明,持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也会出现紊乱。所以,思虑要讲究中节,讲求适度。贵在适可而止,劳而有度。中节与和谐还体现出和谐心态的理念,倡导人们的心态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和谐。

  2、品德修养

  古人早已认识到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明代医家高濂在《遵生八筏》中,将“养德”与“养生”看得同样重要:“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指出:如果不注重修养德行,只求助于方药,是不可能延年益寿的。中医心理养生不仅把提高道德修养作为心理养生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把道德理念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中医心理养生学的体系中。例如,在个性气质方面,《黄帝内经》所褒扬的“善附人”、“好利人”、“尊则谦谦”的个性气质,就展现出道德的光芒,颇具道德评价的色彩。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3、客观规律

  顺从客观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原则。庖丁为国君杀牛,能游刃于骨节的空隙间,那把刀用了19年,屠宰了数千头牛,刀刃仍然像新制的一样锋利。人的养生之道,就像庖丁手中的刀,要讲究顺乎自然,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心理养生这一原则,有如下三层含义:(1)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顺应人与自然界的关系;(2)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人与社会的关系;(3)要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4、讲究清净养神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医的清静养神观念中,“清静”并非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清静养神实际上是指心理上保持平衡,情绪保持稳定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并不要求绝对的静止。清静养神可以有助于现代人排解焦虑情绪,因而应该引起现代人的关注。

  5、养神与养身相结合

  中医心理养生并不是孤立地关注人的心理保健,而是主张养神与养身相结合,主张通过养神达到养身。“形神合一”、“形神相即”是中医的基本观点。在养生方面,中医将养神与养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主张通过养神以养形,而且还提倡“动形以怡神”,就是通过运动养生来促进心理养生。常见的运动养生方法如气功、导引、舞蹈、散步等,都可通过形体运动而达到怡情畅神、增进心理健康的效果。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就是一种养生导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