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俗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观点。后来,古代养生家把这些观点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去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进而生出病痛。生活中我们能够适时节制感情和忍怒宽容是修养高雅的表现,也是重要的心理保养之道。
《千金要方》将大怒列为三戒之首,可见精神刺激危害之大。调节情志,节制感情,趋利避害,维持七情的平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绵延,做到适时中止,这是保持健康的措施,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修养。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情志调摄,假如我们的情志过激,会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进而累及五脏。
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云烟。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戒骄戒躁: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2、善调情绪:人们由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如何积极地化解这些情绪的困扰呢?心理学家向我们推荐了以下秘诀,不妨试一试!
第一,多做跑步、转圈、快走、游泳、打球等体育运动。这些运动是化解不良情绪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第二,睡好觉。睡眠有利于克服恶劣情绪,稳心定神。一觉醒来,心情就好多了。
第三,听音乐。音乐可使大脑产生一种能镇静安神的物质—内啡肽,但要选择“对路”的音乐。
第四,赏花草。花草的颜色和气味,有调节人情绪的作用。
第五,观山水。清山绿水,莺歌燕舞,会将你置于美好的情境中,心情便会被“快活化”。
第六,洗淋浴。浴池中的淋浴,能产生一种安神的活性分子,不快时,不妨洗洗淋浴,会一身轻松。
3、避生三气
(1)免生闲气,不要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
(2)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一些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
(3)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
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较长时间的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如果一个人平时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三气。
由于五脏的功能互相关联,“喜怒思忧恐”五种形式的情志活动是彼此影响、互相制约的。所以,应该综合地、总体地看待情志因素对五脏功能的影响,不可将单一影响加以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