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生前非常喜欢到杭州居住,或召开会议,或起草文件,或作短暂休息,他曾深情地说,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在杭期间他曾写下有关杭州的诗有四首。
第一首诗作于1955年4月9日。这一天,他和身边几位工作人员一起登西湖边的北高峰。而后他对同行的浙江省公安厅长王芳说,中国有个怪人,年老了还跑到杭州爬北高峰,爬了三趟还觉得没有爬够哩……。回到住处刘庄后,写下了这首《五律·登山诗》。诗云: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摇下,欢迎有晚鹰。
诗中写到的“三上北高峰”指在此之前的1953年底和1954年2月,毛主席曾先后两次登上北高峰。
“飞凤亭”在北高峰东侧、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上,因登高眺望,宝石山状如飞凤,设亭而得名。
“桃花岭”位于西湖西北侧,岳坟背后的栖霞岭,岭上广植桃树,春日桃花盛开,灿若红霞,得名栖霞岭。
“扇子”与“美人”,分别指与北高峰相邻的“扇子峰”与“美人峰’。
诗句中的“晚鹰”,指灵隐寺前的灵鹫峰,俗称“飞来峰”。
毛泽东在创作这首诗时,借用了许多与北高峰相邻的地名,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深长,同时也表明他善于捕捉意象入诗。
第二首诗《七绝·莫干山》是毛泽东由莫干山返杭州时所作,诗云:
翻身复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莫干山”在浙江德清县境内,乃天目山分支,相传春秋吴国莫邪、干将夫妇曾在此铸剑,是著名的避暑休养胜地。
“复入七人房”,有的版本作“复进”,“七人房”指小汽车。
“钱塘”为杭州的代称,秦代在此置钱唐县,唐代因避讳国号,改称钱塘。
第三首为《七绝·五云山》,作于1955年。诗云: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诗中首句用了两个“五云”,前者指地名——五云山,杭州西湖景区群山中的第三座高山,是杭州的休养胜地。后句指山上有五色彩云飞舞。
第二句说的是五云山的位置,表明五云山与西湖西面、南面的北高峰、南高峰、灵峰、月桂峰等相接,“近拂堤”意指拂扫钱塘江堤。
第三句与第四句一问一答,写出了五云山远离都市的喧闹,是一个幽静的所在,可知他此时心中充满闲适愉悦之情。
第四首诗作于1957年9月12日之后数日内。这一天恰逢农历八月十七,毛主席去海宁县盐官七星庙观潮,返回杭州数日后写了这首诗《七绝·观潮》,诗云: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钓鱼台”,指桐庐县富春江畔的著名景点——钓台,相传为东汉名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处。
第三句话说观潮的人众多,人山人海。第四句中的“铁马”,借指江潮来时波涛汹涌,涛声如雷,犹如千军万马,杀敌而回。
毛泽东作为时代伟人,历史巨人,引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诗风豪放,气势雄伟。他对钱塘江潮的赞美,正是他的伟大人格、宽广胸怀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