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逐渐优越的老年人,在思想和心理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以教育为基础、以文化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愉悦为目标,使老年人心悦身健、安享晚年。
杭州市现有离退休市级老领导74人,平均年龄为75周岁,他们对丰富和充实晚年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积极追求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的文化生活,同时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注重发挥自身价值,以多种形式奉献余热,引领着杭州市老年人文化养老的新风尚。
老骥伏枥,引领文化养老风尚
本世纪初,发达国家开始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意喻放下一切事务,享受最快乐的人生。北京大学人口学专家穆光宗认为:“老年期仍是老年人的成长期和发展期,老年人不希望变老,而希望成长。家庭养老的危机与其说是人口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危机。”
银发浪潮已经来临,文化养老已然成为老年人充实生活、融入社会、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杭州老干部大学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校学员已从400余人,6个班级,发展到目前的4650人,135个班级。开设了书法国画、摄影电脑、文史欣赏、医学保健、声乐舞蹈等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市级老领导的浓厚兴趣,今年近40位市级老领导报名参加了大学的学习,他们在老干部大学这片老年人的乐土里,虚心受教、专心学习、热心奉献,成为了文化养老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与时俱进,老有所学
市级老领导进校园学习前,学校有些顾虑,一方面怕老领导们角色难以转换,不习惯当学生;另一方面,老领导们退休后依然有许多社会事务,担心他们上课不能坚持。但自今年老领导入学以后,学校马上发现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每一位老领导,都能做到按时到校,认真听讲,认真笔记,认真讨论,认真消化。即使有事真的来不了,老领导们也都认真地打来电话或发短信请假,说明原因。有的老领导生病住院,为了不耽误重要课程,推迟手术时间;有的老领导不愿意落下一堂课,踩着点赶去外地出差、开会;还有的老领导推掉社会活动,理由就是“我要去老干部大学上课!”他们深深地懂得尊师重教,纷纷表示:“既然来学了,就要学到底,学到位。”
市政协原主席孙忠焕今年4月报名参加了书法基础班、文学欣赏班的学习,由于目前他还是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事务繁忙,但每周学校开课他必准时到场。一次,他中午就要赶赴临安参加重要会议,但他依然默默地,从9点认真听课到11点下课。课后,大家才得知孙主席为了不耽误学习,只能利用午休时间赶路,都被深深地感动。孙主席还为学校牵线相关社会资源,帮助学校搭建茶文化课程,方便大家学习交流。
“书法和写字不同,书法立意高远、内涵深厚,值得我们花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坚持学习书法,人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就会很好。”市人大原副主任顾树森参加了书法研修班,几个月下来进步已经很大。同时,他还报名学习电脑和摄影,从网上了解世界和社会,用相机记录美好的生活。市政协原副主席缪开寿报名参加了书法基础班,每次都准时到课,有时遇到开会,也会赶来上第一节课,然后再回去开会。市政协原副主席、党组书记沈者寿用了20个字评价自己在老干部大学的学习:“在宽松、轻松、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益智、修身、养心。”缪主席和沈书记爱好写作,闲暇时亦勤耕不辍积极向老干部大学的刊物投稿,抒发社会观察和人生思考。
身心愉悦,老有所乐
“我是老干部大学的老学生了,学过山水画、花鸟画和声乐,今年开始学电脑。学习丰富了我的老年生活,让我一直很快乐。”今年80岁的吴定玮曾任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8年退休后,吴老就经朋友介绍进入老年大学学习,虽然是老领导,但吴老并不透露自己的身份,和其他学员一起上课,一学就学了十五年,可以算是老干部大学的“忠实粉丝”。
吴老从小就喜欢画画和唱歌,年轻时因为忙于工作没有系统地学过。进入老年大学后,他重拾爱好,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每次都准时到场,风雨无阻。“刚开始画山水画时,老师教我们画一棵树、一块石头,我就画了一幅完整的画交作业。老师夸我基础好,能举一反三。我也是最认真的学生,我每周都交作业,别人交一幅,我交两三幅,班里我年纪最大,要当好表率。”说到画画,吴老非常健谈。由于过去是做建筑设计,绘画有一定功底,加上老师的指点和勤奋的学习,吴老绘画水平进步神速,几年下来,各类画作积累了上百张,许多还送给了志趣相投的邻居和朋友。除了学画画,吴老还喜欢唱歌,在老干部大学学了四年声乐。“大家说我美声唱得好,我一唱歌就开心。”如今,虽然声乐课已经结业,但课上发的乐谱,吴老依然细心收藏,每一首歌的歌词再繁复,他也信手拈来。
“浙江老年报、杭州老年活动中心的书画展都有我的作品,九三学社的演出,河东社区的邻里庙会我都上去唱一唱。”老干部大学的学习让吴老的晚年生活分外充实,也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切磋交流画艺,有时一起去唱歌,特长也让他走进了更大的圈子,在一些社区和社会活动中,他也当仁不让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他开朗健谈的性格也感染了许多身边的人。
“我年轻时经历很坎坷,没想到年纪大了赶上了好时代,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干部大学办得很好,老师和工作人员对我都很关心。文化养老让晚年生活更有品质。”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中国到新时代,吴老的人生如同一本史书,如今每一天都是写满幸福的一页。
今年,30多位市级老领导新加入杭州老干部大学的学员队伍,报名书法、电脑、摄影、文学欣赏等课程。老领导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实品质的幸福生活,是杭州学习型城市的一个缩影。办好老干部大学,让杭州的老干部晚年生活过得更积极,更充实,更有品位,更有意义,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命价值,为老干部创造精神财富,营造和谐社会。
奉献余热,老有所为
“不管领导干部原来的职务有多高,权力有多大,一旦退休了,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普通的共产党员。”这是周玉玲的原话。周玉玲1997年3月从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的位置上退休了,突然闲赋在家,和许多退休人员一样,她起初也有点不习惯。
“不能无所事事混日子啊,‘老有所求’不是求名利求地位,而是去做过去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去学过去想学而没有学的东西,使生活变得充实、快乐、有意义。”于是,自1998年9月起,周玉玲就一直在“活到老、学到老”的快车上,一学就是15个年头(市老大13年,省老大2年)。在这15年中,她孜孜不倦地学习了历史、交谊舞、楷书、行书、花卉园艺、花鸟画、行草等,其中,书法学习时间最长,目前在学的是书法最高层次的行草研究班。
原本对栽培花木一窍不通,学了花卉园艺后,周老就在自家阳台上先后栽培了近40个品种60盆花木,曾参加过学校花卉园艺展览,先后两次得奖。还被朋友们赞为三角梅“专家”。在72岁时,周老学会了上网,就在网上与花友交流,在“藏花阁“论坛的三角梅专区的花友中也出了名。平时有邻居朋友喜欢的,她一概赠送,并传授花艺。
老领导们不但认真学习,追求进步,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还为办学出谋划策。周玉玲于2001年起主动承担老干部大学学委会工作,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关心学校发展,认真负责地做好学员和学校的桥梁作用,真正践行着“老有所为”服务学校的全新过程;担任过教委主任的顾树森为学校教学管理和金秋艺术院的发展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市政协原副主席董燮清,帮助学校开办文学欣赏班聘请教师,拟定教学计划;市政协原副主席曾东元、杭师大原党委书记王梓祥等老领导,也都多次主动帮助学校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正因如此,老干部大学办得蒸蒸日上、有声有色。
“杭州老干部大学我们进来了就不想出去,这里就是我们晚年生活的乐园。”周玉玲的话道出了老领导们的心声。
教学相长,老有所成
在杭州老干部大学中,有一门很有特色的诗词课,开班已有20余年,教学质量一流,这其中凝聚了张学理老师的心血。1924年生的张学理,曾任杭州市委统战部部长、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杭州市老干部诗词协会会长。
当年,许多学员提出老年人不光要学摄影、学电脑,还需要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些贡献。但是当时在全国没有老年大学教授诗词的现成教案和授课经验,于是,张学理和几位老师毅然挑起了担子,开始为诗词赏析创作这一课程备课授课。
“尽管文化程度、文学修养有差别,但是老年学员的人生阅历、社会阅历非常丰富,这是写诗作词最重要的财富。只要他们学会掌握写诗作词的基本功,他们的作品就会丰盈出彩。”20多年中,张学理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无私奉献精神贯穿在教学当中。他深入浅出地教学生们如何辨识词的押韵、对仗、句式,如何开头、领字、过片、结尾……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老年大学诗词教学的方法。要让更多的学生越学越快乐,是张学理的心愿。于是,对于教案,他严格选材,反复琢磨,一改再改,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神态,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特别注重将文学典故的穿插表述。对于作业,他认真批改,二百多人的作业,都逐字逐句用自己专用的批改符号点圈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练习作业。那么多年来,他从不厌倦,反而乐在其中。
2010年张学理年逾八旬,不得不离开学校、离开讲台的时候,学员们那段“难忘廿载唱酬声,夜夜湘音入梦城。今日窗前闻折柳,谁人不起谢师情。”让人唏嘘。心意互呈间,款款地对张学理老师表达一种暖暖的敬意。
得悉市级老领导在杭州老干部大学引领学习热潮,龚正书记在杭州老干部大学的情况汇报上批示:“很好。继续努力,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优服务。”王金财主任批示:“解放路新校区来之不易,是为老干部办的又一件实事。希望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教学,为老同志提供一流的服务。”张鸿铭市长批示:“不断总结完善,提升效果。”张仲灿部长批示:“把杭州老干部大学办得更好,以满足老领导的精神文化需求”。
市领导的赞誉和鼓励,是对老干部大学办学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意味着今后将在一个高起点上,用更高的标准做好工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施迎利说:“将这么多的老领导迎进老干部大学,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双赢’的工作。老领导的学习精神、组织观念、精神境界都让我们深受教育。市领导和老领导的这份鼓励,就是杭州市委老干部局做好文化养老工作的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