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双脚,需要防湿,这点很多人深有体会。而从中医角度看,人体最需要防湿,最容易被湿气困扰的部分,其实是脾(中医所指的脾相当于消化系统,与西医不是一回事)。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还能够向上向外输送营养精微物质,并且协助气血的生成和统摄,然而它却最容易被“湿”困住。湿阻最常见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胃口不佳、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表现。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脾脏被湿所困,还可以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需要高度重视。
脾脏需要经常除湿,相关药物很多,如健脾丸、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不过先别急着用它们,因为我们还有相对更安全的选择—食物。我们平时吃的不少食物都具有一定的健脾利湿作用,可以适当多吃,如山药、白扁豆、大枣、薏米仁、冬瓜皮、玉米须、赤小豆、绿豆等。
祛湿需有法有度。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颇地过量食用。以红豆和薏米为例,虽然它们均有较好的健脾利湿作用,且口感好,容易接受,但这两种食物均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进食或加餐红豆薏米可能会加重糖代谢紊乱。另外,有些以“湿热”表现为主的朋友,如见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还是应该以清化湿热为主,红豆薏米并不合适。此外,大枣含糖量比较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宜过多食用,绿豆、冬瓜皮等,性较寒冷,属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适宜吃(脾胃有寒的人常表现为胃部冷痛、大便溏薄。喜爱喝热水并能缓解症状)。
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不仅无湿租,反而还属于津液亏虚体质,却“跟风”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的不适。
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辩证论治,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疾病和表现都不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食疗能够纠正人体失衡,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病情轻浅时效果比较明显,病情复杂深重时可能作用较微弱,或只起到辅助作用。遇到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在医师的指导下饮食调理、用药治疗。
中医有云,“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性缠绵”是湿的一大特点,即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这是由湿邪的性质决定的。湿邪性黏滞,故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的特点。如同黏在手上的油,擦干洗净很费力。它容易与体内寒、热等其他病因互相结合,变生多种疾病,或结为湿热,或聚为寒湿。
祛湿可谓“漫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