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金秋风韵 > 银发风采
一名老党员的最后心愿

来源: 余杭区委老干部局 时间: 2013- 05- 31


  “请在我去世后,帮我交最后一次党费一万元。”这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临终前留下的遗嘱。2013年2月21日上午,余杭区司法局已故退休干部张掌元的两个儿子来到司法局机关党总支,替他们的父亲交了最后一次党费,完成了老人的遗愿。

  一名信仰坚定的老战士

  张掌元同志是原余杭县司法局党组成员。追思张掌元同志的一生,他是一名“听党话、跟党走”、信仰坚定的老战士。从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军到1958年复员返家,期间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及保卫沿海岛屿作战等多次战斗,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参加省军区英模代表大会2次、全军通报表扬2次。复员返家后,积极响应组织上加强民兵建设的号召,先后担任临平公社人武部部长、临平区委委员兼人武部部长等职,1964年,他出席省军区专职人武干部代表会议和省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被评为全省专职人武干部先进分子;1965年8月20日,余杭县人武部专门下发《关于开展学习张掌元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决定》,号召全体同志向张掌元同志学习。“文革”期间,张掌元同志虽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仍满怀信心:“我一直相信共产党,相信一定会还我公道”。在革命生涯中,张掌元同志出生入死,承受了生死磨难;在和平年代,他谦虚谨慎、勤政为民,不怕苦不怕累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矢志不渝,对党忠心耿耿,始终表现出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位勤政为民的好干部

  张掌元同志的回忆文章《开路先锋》,记录了一段他早年在修建临博公路的不平凡历程。当年临平通往亭趾、博陆、五杭三个小镇只有一条九曲泥泞的田间小道,修路的事虽经临平区委讨论多次,但都因经费和造桥材料问题而搁置。1976年临平区委研究后再次决定,建设临平到亭趾、博陆和五杭的公路。当时任临平区委委员兼人武部部长张掌元被任命为总指挥。临博公路全长9公里,面积达9000平方米,基石厚度0.5米,路面砂石厚度0.1米,排灌水的涵洞120个,需拆迁房屋6户,搬迁机埠3个,造大小桥11座,这在手无寸铁、袋无分银的情况下如何开工?张掌元同志带领指挥部的同志搞调研,做出方案,三天两夜没合眼,终于通过了技术员的认证。在当天的开工现场,他激动地说:“今天是临博公路夯基的日子,你们是开路先锋。博陆没有公路,不通汽车的日子即将成为历史,余杭农民乘坐公交车,到临平、杭州白相的日子快到啦!”临博公路博陆至五杭段最先开工,经过7天的日夜奋战,终于顺利完工;1988年国庆节临博公路举行公交线路通车典礼,第一辆公交车开往临平时,20多名农民兴高采烈地乘上了车。

  一名好学上进的老党员

  作为一名老党员,张掌元同志活到老,学到老,工作上退休了,但思想上决不松懈。退休后,他潜心钻研法律知识,1983年10月经上级司法部门批准,任特邀律师,从此开始律师工作生涯,直至2001年1月。18年间,张掌元同志为民办理民事、刑事案件、调解和参加庭审一千余件,荣获司法部银质奖章。张掌元同志还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在老干部事业中发挥余热。他以老年大学为依托,积极开展适应老年人的文体活动,曾被选任为区老干部台球协会会长、杭州市老干部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区老干部诗社常务副社长、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临平第三小组组长等,即使身患小中风在医院治疗还惦记着活动中心老年协会的事务。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张掌元同志先后获得“杭州市七区台球赛集体第二名”、“区台球比赛个人第二名”,有150余首诗刊登在广州诗词报、杭州晚香诗刊。2011年2月,汇集500多首诗词的诗集《心路》出版成册,这是他50多年来诗词创作的心血和成果,记录他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杭州市委副书记王金财专门为此书题词:“通过文体活动、撰写诗词、摄影,实现了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双丰收,体现了一位退休老干部的人生价值”。2011年6月,余杭区委组织部、区委老干部局授予他“余杭区百名优秀老干部”称号。

  一位慈祥严厉的好长辈

  张掌元同志幼年丧父,饱尝了旧中国战乱和饥荒之苦,是党的领导才使他这样的穷孩子走出了苦海。他时刻教育后辈子孙要“听党话、跟党走”,要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记在脑中、放在心上。据张掌元同志的大儿子回忆:父亲十分注重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从不允许我们挑食,有一次小弟哭闹打翻了小半碗饭,遭到了父亲的严厉喝斥。几个子女工作后父亲叮嘱最多的就是要知党恩、报党恩、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父亲一生勤俭,退休后也经常穿着当年单位发的工作服,家里更是“老古董”成堆,老旧的木头橱柜、补了再补的藤椅、打满补丁的内衣,每次我们给他买的新衣服,他总是小心翼翼的放起来,说身上的衣服不能穿了再换新的。每次家族聚餐,父亲都会回顾历史,用亲身经历教育子孙后辈坚定政治信仰。在父亲最后的遗嘱中依然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气节,他反复叮嘱家人,自己去世后,要移风易俗,节俭办事,并希望三个子女替自己交上最后一次党费壹万元。

  张掌元同志生前留下一段影音资料,记录了他最后的心声:“我们一家13口,有8名共产党员,我对子孙后辈的要求就是工作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白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活上要勤俭持家、家庭和睦、夫妻敬爱、教育好子女……”谆谆教导,言辞切切,句句教诲都体现了一名老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国家和人民事业的无限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