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硬化或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二、冠心病的症状
平时我们说的冠心病多数是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主要是脂肪物质沿血管内堆积所致,这一过程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供应心肌的血流减少,心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给,就会发生胸部不适。
不同人的心绞痛发作表现不一。大多数人形容其为“胸部压迫感”、“闷胀感”、“憋闷感”,部分病人感觉向左侧肩部、背部、颈部、咽喉部放射,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缓解。
三、冠心病的类型
冠心病有5型,分别有如下临床症状。
1、无症状心肌缺血型:患者无症状,但静息、动态或负荷心电图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病人一样。所以,不能因无典型症状而忽视平时的心脏保健。
2、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可发射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偶然也放射到右臂,有时仅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可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急、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
3、心肌梗死型: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期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绞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不能缓解。
4、缺血性心肌病型: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如气急、下肢水肿、乏力等,伴有各种心律失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5、猝死型:是最严重的一种。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四、冠心病的发病因素
1、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会损害动脉内壁,引发并加快冠状动脉的硬化过程。
高血脂: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多种成份会使血管内皮损伤,加快动脉硬化。
糖尿病:可引起血管损害,导致动脉硬化,糖尿病人的冠心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倍。
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20%时,心脏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一倍,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职业: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生活节奏紧张,经常有急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
年龄: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心肌梗死与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
性别:男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例为2:1,但女性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遗传:家族中有在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患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
饮食:常进食高热量的饮食、及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食量过大也易患本病。
缺乏运动:近年来发现,运动减少也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2、冠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血管老化
在以上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血管逐步老化。人体内血管的内皮细胞受到损害,导致内皮功能异常,然后血小板在局部粘附、聚集、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内膜增生、单核细胞在局部浸润,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变形增殖,吞食脂质形成泡沫细胞,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老化一方面使血管狭窄,造成供血供氧不足,出现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另一方面血管脆弱,弹性降低,极易发生血管或血管内斑块破裂,脱落造成心肌梗死甚至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