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桐庐县委“解放思想 转变作风 助推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精神,从今年4月开始,县委老干部局在全县离退休干部中开展了“送亲情 解难题 促发展”大走访活动,前期走访的重点是离休干部和县级退休干部。
走访对象分成8个组,以8个月为一周期,循环滚动不间断。前三个月我们共走访老干部492人次,走访中当面解答疑难问题80多条,收集书面意见建议26条,办结26条,处结率达100%。由于走访人的方式不同,走访对象个性不同,离退休干部情况不同,走访效果也各不相同。根据前期走访情况我局对大走访活动绩效浅析如下:
一、活动的内容
目前,桐庐共有离休干部128人(易地安置在桐庐的10人),其中:享受地专级待遇3人、县处级和享受县处级待遇57人、科级68人,分别分布在我县14个乡镇(街道)的9个社区、17个自然村。县级退休干部39名,除一人在农村外,其他人员均居住在县城。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我局围绕“让党委放心、让老干部满意”工作目标,在离退休干部中开展了“送亲情解难题 促发展”大走访活动,活动要求做到“三到”、“五知晓”,即“行到、心到、情到”,“知晓家庭住址、知晓家庭情况、知晓健康状况、知晓思想状况、知晓爱好特长”。
为使走访活动长效化、制度化,我们坚持:
1.虚实结合。参加走访的局机关工作人员要统筹安排走访活动与日常工作,以工作丰富活动内容,用活动推动工作落实。
2.量化走访。根据区域划分,要求列入计划中的每位离退休干部每月有人上门走访,居住县外的每月至少联系一次,确保走访对象各类信息动态更新。
3.需求走访。根据老干部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老干部有要求或因病、家庭有重大变故时要及时上门走访,帮助其排忧解难,并做好相关记录,及时汇报,做到要事急办,急事特办。
二、活动实施情况
从4月份开始,大走访活动已经持续了三个月,根据安排,每位工作人员都已分别走访了三个组,即每位离休干部和县级退休干部都至少已经走访三次。
(一)大走访活动取得的实效。
1.以走访为平台,促进了“以访促学”目的的实现。
由于工作分工不同,日常工作中除服务保健科外,其他工作人员与老干部的直接交流相对较少,加上2011年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工作的开展和助老员制度的实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局与老干部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走访活动,加强了局机关以及工作人员与离退休干部之间的联系,促使工作人员主动学习老干部政策、老年人心理、医疗保健等相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面对老干部的不同特性和多元化需求,如何更好的开展个性化服务工作,成为每个工作人员的必修课,带着这样的功课去工作,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2.以走访为契机,促进了“以访促练”理念的提升。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老干部十分注重老干部局与他们的日常联系,包括上门走访和电话慰问等。为此,在第一次走访结束后,我们就开通了一条24小时的亲情服务电话58589090 (我拨我拨——就灵就灵),并制作了联系卡发放到每个离休干部手中。走访中,我们还十分注重与老干部之间的亲情互动,将他们视为自己的长辈,关心冷暖、叮咛起居,一起动手包水饺,一起吃水果聊家常,无形中建立了“爱老干部就像爱自己亲父母”机关党建服务品牌。为解决老干部的实际困难,工作人员经常与相关部门协调和沟通,如为离休干部蒋秀英加固家中阳台时,我们与小区物管、街道社区、房管处等单位多次联系,商定改造方案,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诸如此类的实践锻炼,极大地拓宽了工作人员的知识面,锻炼了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走访为机制,促进“以访促稳”局面的形成。
在第一阶段走访过程中,城南街道兰田村离休干部吴时才向工作人员抱怨,其妻子因在农村审批过宅基地,导致其不能享受房改补贴,他对此有些想不通。当天,参与走访的工作人员就与其主管单位和房改办进行了联系,并及时向吴时才本人做了详细的解释,取得了他的理解。经贸局离休干部朱近反映在人民医院就医时没有享受绿色通道,经我局与卫生局沟通协调后,明确今后在人民医院一楼专设离休干部导医室,并专门配一名护士到老干部活动中心进行日常护理,同时开通预约电话。各种矛盾的及时解决,有效缓解了老干部不满情绪,极大地减少了老干部的信访数量。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利用走访的有利契机,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老干部家中,在巩固和强化“五好”党支部建设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永葆党员的先进性。
(二)大走访活动目前存在的不足。
1.走访要求以一概全---难。通过前三个月的走访,明显感受到离休干部对走访的需求远远大于县级退休干部、居住在农村的老干部对走访的需求大于居住在城市的老干部。在前三个月的走访中,每个工作人员每月要上门走访的离退休干部,少则十余人,多则近30人。因为是一对一、面对面的走访,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对科室其他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2、走访对象范围狭窄---怨。此次走访的重点对象为离休干部和县级退休干部,总计160余人。而剩余的副局级以上退休干部还有324人,均没有进行走访,如果将副局级以上退休干部纳入直接走访,工作量太大;如果不涵盖这些退休干部,了解到的情况又不能全面反映整个离退休干部群体的现状,对于今后制定政策、开展工作都会带来一定的弊处,也不利于离退休干部的和谐稳定。
3.走访内容单调匮乏---困。前期走访时,我们会带些小礼物或联系卡,会围绕老干部身体状况家长里短的聊一些内容,但由于形式单一、人员固定,长此以往,老干部的新鲜感会减弱,如果积极与其他单位协作,拓展走访活动内容,丰富走访活动形式,将会极大增强走访活动的生命力。
三、对扎实推进下一步走访的思考
1.走访对象可以按需分类。
我县的128名离休干部,85%以上夫妻独住,15%左右只有保姆陪同。而县级退休干部由于身体健康,参加活动较多,加之他们刚从岗位上退下来,与许多在职干部联系密切,所以他们对走访的需求并不强烈。居住在农村的离退休干部由于生活环境与他们自身修养出入较大,对我们的需求就比较大。为此,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离休干部和居住在农村的退休干部列入重点走访内容,县级退休干部可采用需求走访和召开座谈会方式,这样既不打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又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走访方式应该注重协作。
走访工作虽然只是老干部工作的一个部分,却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良好环境的创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走访形式更有利于老干部工作的推陈出新。
(1)“借水行舟”:针对大部分离休干部集中居住的特点,可借助楼道、社区力量,通过纳凉晚会、中秋赏月等娱乐活动来走访;根据离休干部大多来自于山东等地的特点,还可以借活动中心举办饺子宴、听山东快书等活动慰藉思乡之情;针对长期卧病在床但思维敏捷的老同志,也可通过志愿者、义工联盟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丰富走访内容和形式。
(2)“借景生情”:单纯的走访工作由于缺乏实际内容的支撑,难以坚持长久,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走访去走访,而要将各项工作融入和结合进去,例如将离休干部的外出疗养、离退休干部的体检、各种重大节日的慰问等相互贯穿,使走访工作更具生气,更有动力,更有真情。
(3)“借题发挥”:离退休干部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利用开发好这一宝贵财富,就是要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离退休干部尤其是退休干部走访时重点是听取意见,从交谈中获取有用内容,整理成社情民意或提案,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反映,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走访范围必须分级覆盖。
当前我们走访的对象主要为离休干部和县级退休干部,走访面较窄,收集到的各种观点和意见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离退休干部。为此,我们拟将走访对象逐步扩大到离退休党支部书记、老干部协会会长、乡镇(街道)老干部工作分管领导,再通过他们覆盖全县所有离退休干部,保证每一个离退休干部不流离在走访之外。
走访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项关系社会稳定,促进老干部工作队伍健康发展的工作。虽然前期的走访出现了一些不足,但我们更看到了走访活动产生的可喜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整体布局,合理安排,用更加灵活、丰富、切实的方式,将这种面对面、心贴心,与老干部形成共鸣的交流方式作为一项长效的机制固定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