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文化
径山寺概况:
位于今杭州市余杭区西端的径山,既是观光胜地,又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径山禅寺始建于天宝元年。大历三年,开山祖师法钦被敕封为国一禅师。适武宗灭佛,会昌沙汰,径山禅寺一度中落,直到咸通年间鉴宗禅师振兴旧基。南宋绍兴七年,宗杲主持径山,僧众达1700余人。孝宗御笔亲书赐名“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嘉定年间,位列“五山十刹之首”(五山为灵隐、天童、净慈、广利),被誉为“江南第一释寺”。宗杲之后,又有真歇清了、大禅了明、蒙庵元聪、月江宗净等高僧相继,盛貌经久不衰。明正德六年,管事僧惠诚等操纵大权,将全寺分作十八房,架空主持,而各房私吞财物,径山寺日趋衰败。清圣祖赐御笔“香云禅寺”额,名声少振,但也未能持久。
开山以来,寺院建筑共遭十一次废毁,最近一次是在1951到1953年,因年久失修而逐年坍塌。现径山寺由杭州市佛教协会主持于1991年建造。
现存古迹:
宋孝宗御碑
永乐大钟与钟楼
万历香炉
三尊明代铁佛
历代祖师名衔碑
元代石塔
龙井(泉)
紫柏塔(真可达观禅师之墓)
古树群
径山茶渊源:
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中说:“茶文化的兴起于禅宗的关系极大”,“唐代名茶多出于佛区大刹”。径山寺也未能例外,与茶结缘。径山种茶始自法钦禅师(“钦师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兴盛于宋。自宋到清,径山茶为“贡茶”,列“六品”之一。清末因茶贱伤农,茶农不得不该行,茶园荒废。改革开放后,径山恢复了茶叶种植,今有茶园240余亩,蜚声中外。
陆羽和径山:
茶圣陆羽是弃儿,自幼为名僧积公收养。积公好茶,因而陆羽从小习得艺茶之术。安史之乱爆发后,青年陆羽流落湖州,结识僧皎然和颜真卿。期间,陆羽隐居径山之下苕溪之畔,完成了《茶经》的初稿(著经之地有争论)。现在径山脚下仍保留了一泓“陆羽泉”。
径山茶宴与日本茶道:
茶宴是待客之礼,与僧人有不解之缘。禅院中奉行查礼,可追溯到唐代华严宗文殊信仰茶礼和净土宗的弥勒信仰茶礼。贞元年间百丈怀海制定僧侣生活规范《百丈清规》,其中有饮茶的规定。宋崇宁年间宗颐禅师根据《百丈清规》残页,编著《禅苑清规》,记有详细的茶礼内容。径山寺运用《禅苑清规》的茶礼形势,经过改进运用于宴请上宾贵客,称为茶宴;而径山茶宴的古代记载至今未见。
径山的中日交往始自日本镰仓时代,中国的南宋。端平二年,日本僧人圆尔辨圆等来到径山寺,师从师范禅师,除佛学之外,还学习纺织、食品制作、绘画、种茶制茶等。回国以后圆尔辨圆将这些知识编成书,进而广泛传播开来;他将带回的径山茶叶重在静冈县安培郡故乡,又仿照径山碾茶制茶的方法,生产出日本的“碾茶”。圆尔辨圆的同乡南浦绍明在开庆元年入宋求法。和圆尔辨圆一样,南浦绍明认真学习了种茶、制茶及茶宴仪式,后来在日本流传。日本《类聚名物考》载:“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村上优博《禅与茶道》一文说:“南浦绍明从径山把中国的茶台子、茶典七部传来日本。茶典中有《茶道清规》三卷。”日本今天的茶道是绍明从径山传去,不过形式有较大的变化。
研究方向:
当地学者陈宏提供,也希望我们完成以下两个题目:陆羽著经地考证、径山茶宴具体程式的考证。
此外我组需围绕“径山茶文化”的主题另立题目,比如径山种茶史。
研究方式:
当地学者俞清源、陈宏等已经进行数十年的研究,在径山寺历史变迁和径山中日交往成果丰富,因而提出的两个题目具有较高难度。然而当地学者的研究有所局限,他们搜集的史料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方志;虽然如《径山诗选》及《径山志》、《径山集》中收录了一些诗文,却多是兴赋之作,乃皮毛之痒。而我们尚有三大空间可挖掘:一为诗文笔记,二位佛教典籍,三位日本文献、专著。因而此次课题研究在文献搜集的任务比较重。
只读余杭方面提供的材料,不足以观察径山茶在整个中国茶史的地位;径山茶未必如我们管窥所见一般炫然。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便只字不提径山,陆羽著经地是在“湖州苕溪”。现在对于陆羽著经地之争,有江苏长兴;日本茶源之争,也有天台山。我们研究的时候,需要了解双方说法的根据,并从整体的视野(中国茶文化)来衡量径山茶的地位。
径山寺寺名更改:
唐乾符六年(879),僖宗赐名“乾符镇国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赐名“承天禅院”
宋政和七年(1117),徽宗赐名“径山能仁禅寺”
宋乾道二年(1166),孝宗赐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赐亲书“香云禅寺”额
日本习称“万寿寺”,当地人叫“径山寺”。
既有材料:
(明)宋奎光《径山志》
(明)月江宗净《径山集》
俞清源《径山史志》
俞清源《径山诗选》
远佞山人《晚窗余韵钞略》
俞清源《径山的中日文化交流》
俞清源《径山祖师传略》
卓介庚《径山高僧》
《首届茶圣节论文集》
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径山禅茶》
陈宏《径山民间传说》
冷晓《径山寺志》
俞清源《漫话径山》
陈宏《径山(第二期)》
俞清源《走进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