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孟子“民本思想”
——杭州市工商局原副局长孟问松
“亚圣”孟子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地位。他的“民本思想”无论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散发着璀璨的人生光辉,具有永恒的社会价值。
在孟子浩瀚学说中,“民本思想”是其整个学术体系的核心理论基础,是治国安民之策的根本所在。本文试就“民本思想”的实质、核心和关键,以及对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一浅析。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实质是维护社会稳定、政权稳定,实现长治久安。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了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通过大量历史事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精神的哲学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重大问题,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安定,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通过大量历史事例清醒地认识到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基,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宰者,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人民在国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不能动摇,“民安了,才能国泰;民富了,才能国强”。孟子在多篇论著中,反复阐述对待人民的态度,关乎到“得天下”与“失天下”的根本问题。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社会的安定。统治者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纵观华夏数千年的发展史,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历朝历代都把稳定政权、稳定社会作为第一要务。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的“圣明”君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崇尚“民本思想”。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十分认同《荀子》中“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论著,用以警惕和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运用于治国之道,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在中国历史上,凡是那个朝代出现太平盛世,繁荣昌盛,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推崇“民本思想”,真正把人民放在了第一位。
为了确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孟子还主张推行“民有恒产”。他的这一构想不但符合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论断,更表达和符合当时处在战事动乱、民不聊生的广大下层人民的愿望。孟子提出“民之为道者,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让人民拥有“恒产”,实行井田制,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形式,让百姓在固定的土地上,自给自足,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领悟到孟子主张“民有恒产”,不仅仅对百姓物质方面的满足,更深的意义在于形成一种“君爱百姓,百姓忠君”、“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社会风尚。有了富足百姓的支持,社会才会稳定,政权才会稳定,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党在“十七”大上郑重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弘扬“民本思想”的合理价值,并进行现代转化,关键需要观念更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享有幸福生活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必须破除“为官者民之父母”、“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的恩赐”等陈腐观念,真正树立起“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 党和政府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新思维、新观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与民同乐,保障民生民权。
毋庸讳言,受着历史的局限,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不可避免地维护和巩固封建君主统治的一面,但更重要的,还有着突出“民众”地位,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一面。孟子深入剖析、界定“民众、国家、君王”三者在国家中的价值与地位,鲜明地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这是我国民本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阐释与践行。
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其意是说天下、国家之根本,皆在于民,只有人民才是天下、国家真正的主人。孟子主张作为君主应该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主张为政者要以保障人民权利为先,“若国君无道,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人民有权推翻他”。孟子的这些学说,曾遭到历代君王的贬斥,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惧怕孟子的上述观点,曾命人删去《孟子》中的相关章节。但真理终将战胜谬误,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把《孟子》的地位推到了高峰。
孟子“民本思想”不仅体现在重视和关爱民意,还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孟子认为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认为“仙者乐山,智者乐水”,作为君王则应“乐民”。有一次孟子与齐王言乐:孟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曰“不若与人”。孟曰“与少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曰“不若与众”。这段对白,虽然表面上讲的是欣赏音乐,而实质是劝告君王祗有与民一起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孟子赞赏古往今来“与民同乐”的君王。孟子认为,与民同乐之“乐”,才是执政之“乐”,才是民之所“乐”,这确实是人间至理。
孟子这些含有现代民主色彩的观点,是中华民族走向民主文明进程中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应当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大力彰扬那些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为民谋利的优秀干部;及时告诫那些唯上是从、饱食终日、无视民生的公职人员;严惩不贷那些以权欺民、损公肥私、巧取豪夺的腐败份子,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牢牢保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三、孟子“民本思想”的关键是必须实施仁政,以德治国,倡导社会和谐。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学”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而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亦即“仁政”。简言之,孔子讲“仁”,重视的是人的生命。孟子讲“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权利。孟子提出:“仁政无敌”,认为社会兴盛衰退的关键在于君王能不能施行“仁政”。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不信服而王者,未知有也”。他总结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得出了“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的结论,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规律,“国之所以废兴存亡亦然”。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生存和灭亡,其根本原因在于能不能“行仁政,得民心”。
孟子还把伦理和政治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在心里层面上,孟子提出 “仁义礼智根于心”,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根源在于人心,从而深化拓展了“仁”的观念,强化和突出了儒家自我反思、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道德实践,这也是孟子“以德治国”学说的理论依据。
立德修身,以德执事,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当前在道德建设上,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在一些领域比较严重,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诸如三聚氰氨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胶囊等,严重损害了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损害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公信力。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违反社会公德的事件时有发生,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这些事例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害了政府形象。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非仅是物质内容,更有精神上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多次提到“德”的问题,反复强调在选拔干部时“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在谈到社会风尚时强调“要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就是例证。
纵观当今世界,一股学习、研究、崇尚儒学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孟子“民本思想”也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可以深信,“民本思想”必将和民主自由一样,成为全世界人民普遍追求的目标。民之愿望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顺民者昌,逆民者亡,这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