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其生活质量。
一、老年期心理特点
1、衰老带来的心理影响
外表发生变化,如头发变白、皮肤出现皱纹、老年斑等,这些外貌特征必然导致老年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自尊心;神经系统灵活性下降,智力逐步下降,近期记忆明显减退,远期记忆相对保持得较好,思维缺乏灵活性,因而行为处事偏向保守,易沉缅于往事;生理功能下降,表现在听力、视力减退,感觉迟钝等,这些变化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引起心理疾病。衰老带来的体质下降、容易疲劳,使老年人缺乏兴趣和活力,安于现状。
2、疾病带来的心理影响
人到老年期,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高,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癌症等。另外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上升,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使原本孤独、忧郁的老年期心理变化变得更加复杂化。
3、离退休带来的心理影响
离退休后容易产生离退休综合征。离退休后,不少老人不习惯和社会群体共同生活,或对离退休思想准备不够,有落差感、被社会抛弃感,特别是以前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容易产生失落感。另外,离退休后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改变,容易出现孤独、空虚、烦躁、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4、家庭方面的因素带来的影响
老人退休以后,注意力从社会、单位逐渐转向家庭。家庭因素包括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前者有丧偶和再婚,后者有两代人和祖孙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都可对老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丧偶对老人来说是一重大的精神刺激,出现忧郁、失眠,对任何事情缺乏兴趣;两代人之间不融洽会使老人产生消极情绪。
5、情绪上的变化
一方面对外界事物,对他人情感日见淡漠,缺乏兴趣,对人对事缺乏热情;另一方面情绪变得不稳定,易激怒,难自制,负性情绪占优势,经常产生抑制,疑病,孤独感,空虚感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面临种种心理矛盾,精神刺激下有消极言行,故消极自杀率较高,猜疑和偏执心理较常见,遇事归咎别人,对他人不信任。
二、老年期心理保健
1、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
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是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2、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则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因为情绪有它的生理机制。 当人处在情绪状态时,会引起身体的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生物学实验表明,消极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活动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机体抗癌力量下降。积极情绪可以增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
3、老年心理保健的社会基础
进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会的工作岗位,这是社会为老年人创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机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老年社会学研究表明,退休综合症主要是由于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
4、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
我国著名的老年心理学专家许淑莲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五条:①热爱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③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④性格开朗,通情达理;⑤人际关系适应强。
根据国外与国内专家,一般界定老年期心理健康的标准为:①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 ②有健全的人格;③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④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⑤能保持正常的行为。
5、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把高质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根据我国古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概括为四个字,即动、仁、智、乐。“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 “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老年期痴呆与老年期抑郁症的简单识别方法
老年期痴呆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智能减退及个性改变,由此而导致工作、社交、 生活能力下降。
老年期痴呆的常见的早期征兆包括:忘记刚发生的事或说过的话,多次重复同一件事或问同一问题,不能讲完整的句子,叫不出熟悉的物品的名字,迷路,不能从事简单的日常活动,常焦躁不安、情绪反复无常。
老年期抑郁症则以情绪低落、愁眉苦脸、自责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悲观、绝望、失眠、早醒、食欲下降、兴趣减退或丧失、思维能力迟缓、性功能下降等严重者会产生消极、自杀等言行。